重点判断攻击者的意图
一、网站劫持攻击(流量重定向)
攻击目的:攻击者通过注入恶意代码或篡改网站配置,强制将用户访问重定向至钓鱼网站、非法平台或其他第三方站点,以实现流量劫持、信息窃取或经济利益获取。专业应对流程:
- 精准定位被攻击站点:针对托管多站点的服务器,通过日志分析(如Nginx/Apache访问日志)、流量监控工具(如AWStats、GoAccess)或服务器进程审计,识别异常流量突增、跳转请求集中的初始被攻击站点。
- 验证劫持行为:使用搜索引擎指令(如
site:目标域名)检查索引页面是否存在异常跳转;或通过浏览器开发者工具(Network面板)分析HTTP响应头、页面源码,检测是否存在meta refresh、JavaScript跳转代码或可疑第三方脚本注入。
- 清除恶意篡改内容:定位被注入恶意代码的文件(如HTML、PHP、JS等),手动或通过脚本批量删除可疑代码段;同步检查数据库(如MySQL)中存储的用户生成内容(UGC)或静态页面,清除被篡改的文本或链接。
- 强化文件权限控制:调整网站目录及核心文件权限,遵循最小权限原则:目录设置为
755(可读可执行不可写),文件设置为644(可读可写不可执行);关键配置文件(如config.php)进一步限制为仅管理员可写(如600)。
- 向搜索引擎提交反馈:通过百度搜索资源平台、Google Search Console等站长工具,提交被劫持页面的URL列表,申请标记为“被黑”并加速清除索引中的异常链接,促进正常页面重新收录。
- 持续监控与验证:攻击清理后,连续2-3个周期(如每日)检查网站跳转行为、文件完整性(通过哈希值比对)及搜索引擎索引状态,确认无二次篡改风险后结束应急响应。
- 批量站点被篡改的深度处理:若多个站点同时被攻击,需追溯共性漏洞(如共享代码库、弱口令、未修复的CMS插件);立即隔离受影响主机,避免横向渗透;部署Web应用防火墙(如雷池社区版)或云WAF,阻断攻击入口。
二、访问性能破坏攻击(延迟与中断)
攻击目的:通过流量洪泛、恶意请求或源码篡改,导致网站响应延迟、服务不可用,影响用户体验或业务连续性。攻击类型与针对性策略:
- 判断攻击类型:
- 关闭网站服务,监控服务器CPU、内存及网络负载:若负载显著下降,判定为IP层攻击(如SYN Flood、UDP Flood);若负载无明显变化,可能为应用层攻击(如CC攻击)或源码篡改导致的异常资源消耗。
- 通用优化与防御:
- 联系云服务商(如阿里云)获取DDoS防护建议,启用基础DDoS清洗(如阿里云高防IP);
- 部署Web应用防火墙(WAF):选择雷池社区版(免费)或阿里云WAF(付费),基于规则库拦截SQL注入、XSS、恶意爬虫等攻击;
- 源码审计与修复:通过静态扫描工具(如OWASP ZAP、SonarQube)检测代码漏洞,替换被篡改的恶意代码段,同步迁移至安全服务器(如已部署雷池防护的蓝韵三维车险服)。
- CC攻击专项应对(应用层洪水攻击):CC攻击通过模拟大量真实用户请求耗尽服务器资源,需针对性防护:
- 启用边缘安全加速服务(如阿里云Edge Security Accelerator, ESA,约9.9元/月+0.198元/GB),通过CDN节点分散流量并过滤异常请求;
- 或使用第三方防护平台(如ServerDefense,约18元/月),基于AI识别恶意请求特征,动态调整拦截策略。
三、敲诈勒索攻击(源码篡改勒索)
攻击特征:攻击者通过暴力破解、漏洞利用等方式入侵服务器,篡改网站源码(如插入勒索信息、恶意广告),并以恢复内容为条件索要财物。专业应对措施:
- 隔离与溯源:立即断开被攻击服务器网络连接,避免攻击扩散;通过文件修改时间戳、登录日志(如
/var/log/auth.log)追踪入侵路径,定位漏洞(如未授权访问、弱口令)。
- 源码恢复与验证:
- 从最近的可信备份(如每日快照、离线存储)恢复原始代码,对比当前版本差异,清除残留恶意代码;
- 使用哈希校验工具(如MD5/SHA256)验证关键文件完整性,确保无二次篡改。
- 加固防护体系:
- 启用多因素认证(MFA)限制后台登录;
- 定期更新CMS系统及插件,修复已知漏洞;
- 部署文件完整性监控(FIM)工具(如Tripwire),实时告警异常文件变更。
- 拒绝勒索与报警:保留攻击证据(如勒索信息截图、日志记录),向公安机关网安部门报案,避免与攻击者接触支付赎金。